一无是处的成语故事

拼音yī wú shì chù
基本解释是:对,正确。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。
出处宋 欧阳修《与王懿敏公》:“事与心违,无一是处,未知何日遂得释然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一无是处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一无是处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失魂丧胆 | 巴金《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》:“他那四方脸、紫红脸膛、宽肩膀、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、贯长虹的英雄气概,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。” |
干干脆脆 | 曹禺《雷雨》序:“鲁大海自然要个硬性的人来演,口齿举动不要拖泥带水,干干脆脆地做下去。” |
杨柳依依 | |
笃近举远 | 唐·韩愈《原人》:“故圣人一视而同仁,笃近而举远。” |
万无一失 | 汉 枚乘《七发》:“孔老览观,孟子持筹而算之,万不失一。” |
必由之路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上》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”宋 朱熹注:“义者行事之宜,谓认路,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,而不可须臾舍矣。” |
大失所望 | 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记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 |
姹紫嫣红 | 明 汤显祖《牡丹亭 惊梦》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” |
见危致命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士见危致命,见得思义。” |
作乱犯上 | 清·黄世仲《洪秀全演义》第21回:“智者称为伐罪吊民,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。” |